主食
蒸馍 解放前,城乡富户以小麦面粉发酵蒸熟食用,俗称蒸馍或白馍。一般农户仅可在过年时吃上两顿这样的白面馍,而平时多以大麦、高粱、大豆、红薯干等杂粮面粉,经过发酵拍成锅饼或捏成窝窝头食用,掺糠菜锅耳巴子或糠菜窝窝。新中国成立,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,白面蒸馍已成为城乡人民群众的主食,糠锅饼和菜窝窝逐渐在食品中消失。
汤面条 用小麦、高粱、大豆、绿豆等掺杂磨成面粉,加水和成面块,经擀或轧切成面块,配青菜叶或芝麻叶下锅,叫杂面条。过去是民间较为普遍的面食,近年由于种植结构调整,大多以小麦面粉轧制面条。
凉面条 又叫捞面条。面条煮熟后,经凉水拔出,浇上蒜汁或加以菜肴,入口利爽,清凉味美,多食用于夏季。
浆面条 以粉浆适量,加水配韭菜,芹菜下面条,用蒜瓣、大头菜及辣椒油做佐料,煮熟后浇上香油,撒以葱花、熟豆,吃起来风味独特,很受人们喜爱。
干饭浇面条 建国前后,农户在冬春季节,将小米做成干饭,浇上汤面当菜肴,作为待客的常饭。近年来用大米取代小米焖干饭,浇以汤面条,仍流行于农村。
稀饭 以大米或豇豆、绿豆下锅熬成稀饭、配合馍菜,有干有稀。一般稀饭仅拌以面粉或玉米糁。
油条 群众多称为油果子。是以面粉搅拌盐、碱、矾,反复和匀后切成条状,放入油锅炸熟食用。以炸的透,外焦内软,见水不散为佳。农户每逢节日,多以发酵的面团,加盐后切条,入油锅炸熟,叫做“老鸹头”或“油饼子”,用以自食或馈赠亲友。
卤面 将面条蒸熟,摻以肉丁、黄豆芽或萝卜丝炖的菜肴,拌匀焖透后食用。这种面食最初仅有餐馆制作,80年代后在城乡各家各户流传。